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墨斋小说网 > 现代都市 > 完整版我在明末守边关

完整版我在明末守边关

王动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是由作者“王动”创作的火热小说。讲述了:大明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!......

主角:王动谢秀娘   更新:2024-05-12 08:40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王动谢秀娘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完整版我在明末守边关》,由网络作家“王动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是由作者“王动”创作的火热小说。讲述了:大明内忧外患,风雨飘摇!......

《完整版我在明末守边关》精彩片段


夜晚,一灯如豆。

在王动的屋内,王动招集韩朝、韩仲、齐天良、杨通几人商议事务。

王动决定明日去舜乡堡一趟,去向管屯官杜真讨要一些人口与耕牛等物,有了董家庄的例子,他对明日之行己不抱什么希望,不过去试试也好,能要到一点算一点。

明日王动准备带韩仲前往舜乡堡,至于韩朝、齐天良、杨通三人,他们另有分派事务。

齐天良总算会写些字,懂点算术,让他去保安州城买米面与耕牛农具是最适合不过,而韩朝为人谨慎,身手也不错,陪在齐天良身旁也有个照应。

王动打算给二人一百五十两银子,让他们去买十石米,十头耕牛,此外犁具与各色农具一样要买,需要的都买,看他们视情况分配银钱。不过王动估计这一百几十两银子购买这些物质还是紧张,眼下米面价格虽比上两个月有所下降,不过仍是昂贵。耕牛农具等物,也一样是价钱高昂。

王动身上只有六百多两银子,一下子就拿出去一百五十两银子,心下感慨真是花钱如流水,而且这些花费还是远远不足。耕牛农具不说,到时买来的十石米,想必也支持不了多久。王动屯堡计划招五十户人,想必到时那些人就如外面的军户一样,大多是没什么存余口粮,都要吃自己的。

眼下还好,可以让大家喝些粥,不过等接下来的建堡开荒等重活,那各人吃食就多了。老弱与妇孺可以少吃些,不过壮丁吃米,一年至少要五石五斗,而且繁重的体力劳动下,各人每隔几天还要吃些油荤,否则便容易呕血。补充油荤,最好便是吃些肥肉,不过不比后世,在这大明朝,肥肉可比瘦肉贵多了,眼下猪肉真贵,到时这里也是一笔巨大的花费啊。

王动面上神情平静,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,不过心里还是快速盘算着未来如何再搞一些钱财,他想了很多办法,都觉得来钱不快,自己第一桶金是来自后金军的缴获,或许自己应该在这上面再想想办法。

齐天良高兴地接受了王动的指派,王动如此信任他,一百几十两银子眉头不皱就交给他,让他很是感动,他胸脯拍得震天响保证自己会很好地完成任务,而韩朝则是沉稳地拱了拱手,就不再言语。

至于杨通,他的任务还是守墩,加上明日指挥那些新来的居民们继续盖地窝子,接受这个任务,杨通也很是高兴,自己终于有大展拳脚的空间了。

……

第二天一早,王动就带着韩仲,骑马往舜乡堡而去。

两人策马一路向南,过茶房墩的时候,墩内守军见二人经过,一副大明官军打扮的样子,便懒洋洋地鸣了几声锣,放了一声小手铳,告知邻墩无疑便不再理会了。

过了茶房墩不久,二人马快,很快舜乡堡己是出现在二人的眼前。

那舜乡堡是保安卫左千户所的所治,董家庄堡与辉耀堡皆为其所属,相传为舜之都城,周二里一百二十一步,高三丈五尺,万历十三年包砖,现防守把总许忠俊防戍,领有马百匹,官军近三百人。堡内约有军户数百,人口一千多。

舜乡堡设有南门与西门二门,王动与韩仲从南门进入,守门的甲长验看了王动二人的腰牌,脸上露出诧异的神情,显然他是听说过王动的大名的,他上下打量了王动一阵,才挥手让王动二人进入。

比起董家庄,舜乡堡确实热闹了许多,至少沿街的店铺多了不少,人流也密集了许多,据说堡内各街共有商号店铺四十多家。不过唯一不变的就是堡内众多的庙宇,同样破旧肮脏的建筑街面,来往神情麻木,衣衫褴褛的军民。

舜乡堡堡内有三街二十一巷,那千户官厅便是位于城堡东侧的东大街上。

王动找了家店铺办了一份厚礼,来到官厅前面,向守门的小校递入名贴,希望他通报一下管屯官杜真,就说靖边墩甲长王动求见。

那小校贪婪地看了王动二人的马匹一眼,又懒洋洋地看了一下手中的名贴,他眼睛一亮,笑了一声:“原来你就是王动?还长得真是彪悍,怪不得能杀鞑子。”

不过随后他又是一副死气活样的样子,懒洋洋地玩弄着名贴道:“杜大人很忙的,怕是没时间见客啊,你们有什么事便在这里跟我说吧,我找个时机去通报杜大人。”

韩仲早看他的样子不舒服,此时他怒喝一声:“你这可是在消遣我们?通报,你要通报到什么时候?”

他抢前一步,就要上前去扭打那个小校。

那小校吃了一惊,后退一步,随后又觉得自己示弱,他色厉内茬的指着韩仲喝道:“怎么,你是哪跑出来的贼囚军,胆敢在千户官厅面前撒野?还有没有军法?”

他一声喝令,门前几个军士都是围了过来,不过看王动二人魁梧彪悍的样子,众人也是紧张,特别刚才听说眼前就是连杀十个鞑子那王动,神情更是紧张。

王动拉住韩仲,低声道:“办正事要紧,这种小人,以后再找机会收拾他。”

他淡淡地打量了一下那个小校,看他的腰牌,也只是一个总旗官衔,他微微一笑,上前对那小校拱手道:“我这位兄弟性子就是急,还请不要见怪,王动来得匆忙,也没备什么礼物,这点银子,就请拿去买酒喝好了。”

说着他掏出一块约一两的碎银,含笑地交到那小校的手上,那小校见韩仲恨恨退下,心下松了口气,嘴上犹自嘟噜着:“不就是杀了几个鞑子?在这里,你是条虎也得给我好好蹲着。”

随后他看到手上的银子,神情一怔,立马是满面笑容,心想这姓王的好大方,等他抬起头来时,己是转换了神情,语音亲热,他笑道:“王总旗真是太客气了,够爽快,不愧为敢杀鞑子的英雄好汉。”

他一顿道:“行,还请王总旗稍候,我马上进去通报杜大人。”

王动微笑地拱了拱手:“有劳了。”

等那小校进去后,王动的脸色阴沉了下来。

……

很快,那小校出来,说是杜大人让王动进去。

王动含笑地拱了拱手,让韩仲在外面看马,他自己随那小校进去。

那副千户杜真的值房是在官厅的右侧,穿过仪门、大堂,很快就来到杜真的值事大厅内,此时杜真正伏案看着一些文册,那小校将王动领到这里,向杜真禀报了一声,然后对王动使了个眼色,王动含笑对他点了点头,那小校出去了。

王动上前给杜真叩头作揖,等王动行了全套礼后,杜真才慢条斯理地起来,过来示意王动不必多礼。

王动递上礼单,言表这是靖边墩兄弟一些心意,杜真见礼单丰厚,满意地点了点头,问起王动的来意,他沉吟了半晌,缓缓道:“王动你为所内屯田,这是好事,当日我也曾答应防守许大人给你协助,只不过现在整个所内耕牛种籽都是不足,军户同样缺少……这样吧,我叫人带你去看看,看能匀出什么物什给你。”

说着他叫来一个叫杜恭的人,吩咐几句,让他将王动带了出去。

王动只好随那个叫杜恭的人出去了,心下感觉这杜真比较官僚傲慢,不好接近。

……

那位叫杜恭的年在三十六、七左右,身形又矮又胖,在王动魁梧的身材面前,足足矮了一个头,两撇焦黄的鼠须。身上穿着一身的百户官服,言谈间得意洋洋,似乎是杜真的远亲,所以得以管理堡内一些重要的仓房辎重等。

王动第一感觉这人浮浪油滑,小人得志的样子,他见过董家庄内同样掌管粮草辎重的总旗洪丘,那个粗豪的汉子与杜恭相比,二人可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。

王动向杜恭要求请拨耕牛种子军户等,杜恭打着官腔道:“王老弟啊,你打仗杀敌是厉害,可这屯田之事,和打仗是完全不同的,我们千户所诸多的屯堡,几乎每堡都缺乏人口耕牛农具,堡内物质就是这些,如果每人都来讨要,我也是很为难的。”

王动掏出一锭约十两的银子,交于杜恭的手上,道:“还请杜大人行个方便。”

杜恭眼睛一亮,他慢条斯理地将银子收入怀中,叹道:“也好,都是一个所的兄弟,能帮就帮点吧。”

他似乎想起一事道:“毕竟耕牛农具不能拨下很多,大部分还是要王老弟自己想办法,听说我们堡内那家牛市行价钱公道,王老弟倒可以考虑一下。”

王动哦了一声:“杜大人介绍,自然是好的。”

此时二人神情更见亲密,杜恭还亲热地宴请了王动,席中,他不断的吹嘘自己是如何如何的受管屯官杜大人赏识,王动不时应和几声,让气氛更加融洽。

酒酣耳热时,王动似乎无意提起:“对了,进来时守门的那位总旗是谁?”

……

等王动再见到那位守门小校时,只见他铁青着脸,脸上一个鲜明的手掌印,见到王动时,他恨恨地转过头去,一副咬牙切齿的样子,王动冷笑几声,看也不看他,昂然从他身旁而过。

他叫了韩仲,让他随自己与那杜恭一起去领取物质,听闻又有物质拨来,韩仲也是兴高采烈,不过最后结果让王动目瞪口呆,领到手的物质只有四头牛,三副犁具,二十把锄头,一个空头帮王动在堡内宣传的承诺,此外便什么都没了,比董家庄还不如。

半响,王动才骂了一声:“妈的!”
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考虑到这几队军户都没学过武艺,繁杂的招式练习只会让他们混乱,而且战阵上复杂的东西也是无用。

所以王动决定从自己枪术中选出最适当的几招,教他们一些简单有效的杀敌技艺,战场上的招式往往越简单越有效。只要反复练习,同样可以发挥出巨大的威力。

最后决定的就是一招,就是刺!而且这一招还分解为两个步骤,第一步,侧身握枪,第二步,用力突刺。以后每天就让他们反复练习这两个动作,直到他们动作练得标准,练得飞快,练到条件反射为止。

至于练刀,也是同样一招,分为两步,第一步抬刀,第二步斜劈。抬刀动作同样需要标准,刀劈下的动作角度也有严格的规定!

此后每天这几队青壮就是天天在堡外练习刀枪,无一例外的,每天王动也是与韩朝四人一起出来练习。

此时己是到了崇祯七年的腊月初,每到晚上便是飘雪,第二天起来那残雪直冻成坚冰,让地上滑溜无比。

眼下各人在屋内烤火都是冷不可言,在这野外,更是站一会儿便冻得全身僵硬。不过王动每天让他们的练习都是不断,王动曾有明言,受不了可以退出,不过此后他们连家人都要被驱逐出靖边堡。

这个时节,被赶出堡还真是死路一条,看别人都是咬牙坚持下来,自己为什么不能呢,练死总比窝囊赶出堡后饿死冻死强。因此再苦,每个青壮倒都是咬牙坚持了下来。不过为防军户们冻坏,每天王动都会准备一些姜汤让他们驱寒。

这天一早各人仍是出堡练习。

天色灰沉,寒风如割,各人脸上都是被冻得青紫,许多人脸上还裂开一道道口子,口中直呼出厚厚的白气。为了保暖,大伙可说是想尽办法,各人身上穿的衣裳也是五花八门,有的人穿着厚厚的棉袄,有人则是裹着厚厚的皮袄。各人戴的帽子也是不尽相同,有棉帽,有皮帽,款式多样。

王动身上也是裹着厚厚的皮袄,头上戴着皮帽,和大伙一样,他的皮袄皮帽也是沉旧,非常时节,没人顾得上美观。

练了一会队列后,各人又开始练习刀枪。使枪的二十余人站成数排,人人握枪。使刀的也是同样握着自己的腰刀。

那日王动从董家庄买来的长枪只是保养不当,其实还是可以使用,经过重新的打磨与回炉煅打后,又重新现出了锋利。而几个使刀青壮则是使用缴获自后金军的那些腰刀。

看众人列好队,王动一声大喝:“准备!”

“哗!”的一声响,众人站得笔直!

王动大喝道:“抬枪!”

“杀。”

数十根长枪一起突出,场面壮观。

“扬刀!”

“杀!”

一阵的怒吼,一片的刀光扬起,虽然眼前使刀的只有十二人,但他们整齐划一的斜劈下来,在寒风中却颇有凛冽威势。

……

“抬枪!”

“杀。”

“扬刀!”

“杀,杀,杀!”

……

“杀,给我用力杀,你眼前就是贼寇,不需花枪,不需虚架,你只需刺,再力的刺,飞快的刺。你刺得比他们快,你就可以活下去,而那些贼寇,就是你们的军功首级。”

王动大吼着,他提着棍棒来回走,看到谁姿势发力不到位,上前就是一顿棍棒,让各人更是提起精神。

看着场中各人整齐划一的动作,那隐隐有上阵杀敌的气势,旁边的韩朝叹道:“才一个多月吧,就有这个样子,想当时我们在遵化练了多久,四个月,五个月,还是半年?”

韩仲也是张着嘴看着场中各人,他眉欢眼笑地道:“想到这些兵以后都是我们带,真是死了也甘心啊!”

经过王动对这些军户们一个多月严酷的训练,此时他们可说己可上阵,如果再能练个三个月,上个阵见点血,至少在大明的卫所兵中,他们算是一支可战的军队。

这些时间,王动也对这几队人略为调整,又从堡内选出几个男子,补充进去,组成三队战兵,每队十二人,队中刀手四人,枪手八人。每队头目便是韩朝,韩仲,杨通三人,这样的人数,可以更好地发挥出队形的威力。

至于齐天良,一个多月训练下来,他明显是跟不上众人进度,所以齐天良被选去管理新建的辎重队。以后随军还是需要辎重队的,钟荣只是管理文书,当然不可能随军,齐天良总算识点字,又是墩内老人,便让他管理辎重队吧。

不过他们这队,连齐天良算上,只有八个人,都是堡内原来的老弱男子,没办法,堡内人力就是这些。好在他们平时不须怎么练习,因此他们身体就算差了些,也勉强可以胜任了。

倒是杨通有股狠力,一直坚持下来,所以也任了一个战兵队的队头。

不过这三队兵虽然有点军人的样子,不过他们的服饰旗号还谈不上什么正规,各人穿得五花八门,三个队头每人拿一根长兵器,上面挂一面破烂的旗就算是队旗了,好在各人身上有一块表明他们身份的腰牌,可以认出他们是靖边堡的军人。

现在王动军中只有一个步鼓,原来是放在靖边墩的仓库内的,虽然破旧,总算也可以用。余者的号令金鼓,现在还没有,只能等将来再置办,反正现在人少,先用声音吼叫算了。

至于那训练队列时步鼓的敲击,王动暂时让辎重队的人敲打,能利用人力就尽量利用吧。

……

这天,王动又从十二个刀手中选出一半人来练习盾牌,那盾牌,自然是取自那日缴获自后金军的圆盾与皮盾。

王动自己拿了一块盾牌,他虽然从小主习枪术,不过刀棍盾牌也曾练过,虽然不如自己枪术,但教下面那些军户菜鸟是绰绰有余。

他左手拿着盾牌,右手拿了一把腰刀,示意对面的韩朝取根长枪,他大声对各人道:“盾牌为一军之藩蔽,除了不能隔铳子,矢石枪刀皆可遮蔽,且牌手为接战短兵,向为临敌各军之应援,加之进退自如,堪为利器!习好盾牌,当可一壮军中胆气。”

王动说完,他大声叫道:“你们都看好了!”

他示意对面的韩朝进攻。

韩朝一声叫,虽是演练,他仍是毫不留情,手中长枪闪电般从侧面向王动直刺而来。

王动大声道:“来得好!”

他手中盾牌一挡一格,立时将韩朝的长枪挡住荡开,他身子毫不外露,在格开长枪的同时,接着这个势,王动一把欺近韩朝身旁,猛然他刀光一闪,腰刀己是当头向韩朝劈下,韩朝慌忙招架,不过无论韩朝如何招架,王动都是一刀接劈一刀,刀势威猛,似乎要将韩朝劈成两半似的。

围观各人都是看得心惊胆战,猛然韩朝跳开,他连连罢手,气喘吁吁地道:“大人勇猛,小的自愧不如,认输便是。”

王动点了点头,转头对看得面如土色的各军户道:“你们都看到了,这就是牌手之利!练好后,除了对上精良火器炮石外,余者刀枪弓箭无不可蔽,当然了,还有这个……”

这次他示意韩朝拿着盾牌,然后他要过韩仲的大棒,准确来说,这是一根夹刀棍,长约八尺,粗约二寸,在大棒基础上还加一五寸短刃,形如鸭嘴。这种兵器多见大明边军骑兵,上马可刺,下马可击,骑兵中使用人数众多。

难道韩朝兄弟以前是骑兵?王动心中闪过这个念头,他拿着大棒示意韩朝开始。

韩朝一手拿刀,一手拿盾,他盾牌严密地遮护住自己身体,不时移动着脚步,只是谨慎地看着对面的王动。王动身体随着韩朝的身体转动着,他双手拿着大棒,只是窥探他的破绽,猛然王动一声大喝,大棒直砸向韩朝的盾牌。

韩朝举牌一挡,王动这下力道好猛,可以感觉到韩朝的身形一下滞住,王动又是猛砸几棒,棒棒都是砸在刚才的位置上,可以看出韩朝的身形己是散乱,身体从盾牌处露了出来,猛地王动改砸为刺,大棒上的短刃己是停在韩朝的心口。

王动收棒,对下面目瞪口呆的各人道:“看到了吧,盾牌不惧刀枪弓箭,却惧火器大棒,以后你们遇到这两种贼寇,需要小心,招呼手上有火器的兄弟上就是!”

下面各人还没从刚才的演练中回复过来,众人都是惊叹地议论个不停,韩仲也是龇牙咧嘴,没想到自己手上的大棒换到王动手上,竟有如此威力。

接下来王动让几个刀手练习盾牌,同样也是分解为几个动作,其实每个盾牌手还应有两根随牌标枪才妙,不过王动现在手上没标枪,只能未来再说了,而且先让几个牌手把盾牌刀术练好再说。

时间很快到了腊月初八,这天是腊八节,大明各地都要吃腊八粥。而就在这天,匠头李茂森兴冲冲地来找王动了。
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崇祯八年三月中,谢秀娘又来到靖边堡内。

她穿着王动送给她的那件翠绿丝绸斜襟袄,神情有些怯生生的,显是怕王动又责怪她。

王动叹了口气,只是让她留在堡内,不过要求她这次不可过于操劳,堡内的活计,也不得偷偷地去干。

谢秀娘见王动让自己在堡内住下,高兴地答应了。

此后她就随在王动身边,为他干些洗衣做饭的事,有时也随陶氏她们去为修墙的军户们送饭。

堡内的军户都知道谢秀娘与王动的关系,人人见了她,都是恭敬地称她为小娘子。

王动问起辛庄内的事,谢秀娘言道庄内家内都是平静无事,不过她提起了许月娥。

原来许月娥去年确是被后金军给污辱了,而且有了身子,到年底时那肚子便是遮掩不住,除夕夜那天更是被赶出家门,独自在外面结了一个茅屋居住,也不知道靠何为生。

庄人都是风言风语,漠视她的生死,只有钟氏怜恤她,不时让谢秀娘送一些米面银钱给她过日。此次前来靖边堡,谢秀娘曾有去看过许月娥,并劝她搬到靖边堡内来居住。

靖边堡内收留了一批惨遭劫难的女子,也曾引起了堡外的诸多非议,风言风语,王动当然没有理会的兴趣。

而对靖边堡的举动,钟氏却是非常赞赏。婆婆的言行,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谢秀娘,谢秀娘也觉得王动的做法很不错,为那些可怜的女子提供了庇护之地。

不过对于谢秀娘的劝说,许月娥只是倔强地摇头,一个人在茅屋内默默生活。

“母亲就是善心人。”

谈起这些事,谢秀娘崇敬地说道。

王动默默点头,这许月娥只是遭受后金兵燹的众多受害者之一,当日自己与韩朝等人救下的诸多被掳女子,还有从四倾梁匪寨解救的那些女子,她们回去后大多日子不好过,陆续有多人自尽,这些女子事后大多前来投靠靖边堡。

听了谢秀娘的话,王动叹了口气,道:“都是乡邻,能帮就帮点吧,母亲做得很对,你也做得不错。”

听了王动的夸奖,谢秀娘喜笑颜开。

……

崇祯八年四月中,靖边堡的堡墙修建还是如火如荼。

钟荣似乎儿子犯了病,便请假回家照料数日,几天后他回到了靖边堡,不过神情却是难看。

王动关切地问他儿子病情如何,钟荣只是道儿子并无大碍,找了大夫看后想必几天就好,不过他的神情仍是抑郁。

当晚,钟荣提了一壶酒找上王动喝酒,言道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。

王动有些奇怪,这钟荣平日严谨有礼,并不怎么好酒,今日是怎么了?

此时谢秀娘与王动都是住在官厅后的宅院内,王动便吩咐谢秀娘炒几个下酒小菜,他与钟荣在厅内随意而坐,边喝边谈。

钟荣端起酒杯狠狠地喝了一口,抺了抺嘴道:“好酒,好菜,好惬意,似乎自小后,便没有过这么舒心了。”

说着又夹起一块肉片,放进嘴里大口大口地嚼着。

王动看他今日似乎有些失态,象是受了什么打击似的。

他微笑道:“小时候?看钟先生的年岁,那时该是显皇帝当位时吧?”

钟荣说道:“不错,正是显皇帝当位时。”

他眼中似在回忆:“那时真是一个太平的时节,安宁,富足,悠闲,食用之贱,是现在想象不到的。记得自小家父最喜在黄昏觅几知交好友,一起高谈阔论,每日都是欢笑。当然了,我们这些孩童便在一旁捡些吃的,也是一乐。”

他笑了起来,一一谈起童年的记忆与趣事,语音中,似是对那个时代无限追忆。

王动也是感慨,万历年算是大明的盛世年节,虽有三大征,但天下总体太平,特别是市民与商品经济高度发达,对于老百姓来说,那确是个黄金的时代。而当时的万历天子,市民小说《警世通言》则尊称他为圣明之君。

明亡后,遗民所著的《樵史》也依然怀念那时的盛况:

“……传自万历,不要说别的好处,只说柴米油盐鸡鹅鱼肉诸般食用之类,哪一件不贱?假如数口之家,每日大鱼大肉,所费不过二三钱,这是极算丰富的了。还有那小户人家,肩挑步担的,每日赚得二三十文,就可过得一日了。到晚还要吃些酒,醉醺醺说笑话,唱吴歌,听说书,冬天烘火夏乘凉,百般玩耍。那时节大家小户好不快活,南北两京十三省皆然。至今父老说到那时节,好不感叹思慕。”

两人感慨叹息了一会儿,钟荣的脸色转为难看,他叹道:“过去了,尽数过去了,自显皇帝后,这日子便是越过越差,眼下大明更是危矣!”

他沉重地拿出一份邸报,指着上面道:“荥阳失陷了,泛水失陷了,固始失陷了,凤阳失陷了,贼众势大如此,我国朝三百年江山,难道就此沦亡不成?”

王动虽对明末历史较为了解,也知道崇祯八年历史上发生的这些事,不过邸报上白纸黑字,亲眼看来,仍有触目惊心之感。此时王动才知道钟荣为何脸色如此难看,对他们这些文人来说,中都凤阳的失陷,对他们的打击是极大的。

而王动也突然意识到,虽然自己对明末历史较为了解,不过也应当随时收集当时的情报了,比如这邸报的收集,便可以随时了解天下的动态,以让自己作出最正确的反应。

王动呆呆地看着,钟荣又指着王动手上的邸报说道:“贼势越众,官兵连败,只是苦了当地的百姓!”

钟荣提高声音道:“杀人,劫掠,屠城,这些贼匪什么事做不出?”

他越说越激动:“贼攻舒城时,官军坚守,贼便掠裸妇人数千于城下,少沮,即磔之。”

他厉声喝道:“妇人何罪?裸之磔之?贼凶恶如此,可有人性天良?”

他放声大哭:“形势如此,高皇帝地下有知,必当痛哭流涕。”

王动默默地看着手中的邸报,听钟荣说到伤心处,他也是心下沉重。

这年来,保安各地虽然相对平静,但此时外界己是闹翻天。正月初时,农民军高迎祥、张献忠、老回回、罗汝才、革里眼、左金王、改世王、射塌天、横天王、混十万、过天星、九条龙、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大会于荥阳,声势浩大。

荥阳之会后,众人采纳李自成的“分兵定所向”之策,以革里眼、左金王击川、湖兵。横天王、混十万战陕兵。罗汝才、过天星扼河上。高迎祥、张献忠与李自成等略东方。老回回、九条龙往来策应。大明调西北边兵及南兵七万往河南会战,又命五省总督洪承畴出关统率,以山东巡抚朱大典协攻。

不过在这年中,农民军的战力己是发生了质的变化,洪承畴曾在这一年的奏疏中说道:“先时贼避兵逃窜,今则迎兵对敌,左右埋伏,更番迭承,则剿杀之难也。贼人人有精骑,或跨双马,官兵马三步七,则追逐之难也。”

在战斗力提高的同时,这些农民军仍不改手段的凶残。

崇祯八年正月初,农民军攻陷了泛水,屠城数日!

正月十五日,农民军攻陷了凤阳,杀死城中百姓数万,焚毁房屋二万多间,还剖开孕妇,取出婴孩挑于枪槊上戏乐。

正月二十四日,农民军攻打舒城,掠来霍山、合肥的妇女数千,强迫她们赤身裸体,置于城下,稍有反抗,便将她们凌迟分尸。

还是这年的正月,农民军连营数十里攻打滁州,由于攻打不利,便掠来村落妇女数百人,将她们全部污辱后,又将她们的头全部砍断,将她们的尸体成排倒埋于地上,露出她们的下体对着城上的军民,以为这样便可以克制城上猛烈的炮火。

明末官军军纪败坏,杀良冒功是常有,但象这些明末农民军一样动不动就杀人屠城,污辱妇女,稍有反抗,便将其在城下凌迟分尸,这真是骇人听闻。举目四顾,只有关外的鞑子才可以与他们相提并论。

大明三百年江山到了现在,外有胡虏肆虐,内有流寇横行,令王动平添了许多对局势的担忧。他不敢想象将来自己家人遇到这种事情会怎么样。再想想明年清兵入寇,保安州又在其冲,心下更增添了许多紧迫感。

……

最后钟荣踉跄而去,一路还放声悲歌,似乎是醉了。

而王动则是呆坐了良久!

……

“大人,小的等这几个月来共打制鸟铳三十五门,腰刀十五把,长枪七十四根,请大人过目。”

虽说外面的堡墙修建如火如荼,不过王动还是让李茂森领着那些铁匠在兵器坊内打制着兵器。

眼前这些兵器就是他们这几个月来的劳动成果。

王动要求的兵器制造思路是朴实,大气,没有花巧,实用便好。一一看去,果然眼前无论是鸟铳还是长枪,都是坚固厚实,精良锐利。王动满意地点了点头,在自己的奖罚制度下,这些工匠还是卖力的,打制的兵器可说都是上品。

王动吩咐将这些兵器取回武库,立时又对这些工匠进入奖励,人人都是高兴。

此次王动来,是要求李茂森打制一批盔甲的,第一批先打制十副,皮甲五副,铁甲五副。

李茂森自然是没有问题,当年他在卫城,无论火铳,刀枪,还是盔甲,他都有打制过,而且水平一流。

不过李茂森随后又有难色,无论是制做皮甲还是铁甲,都需要大量的皮革铁料,靖边堡内显然这两样库存都很少,需要向外购买,而且量还不少。

王动大至了解下李茂森他们制作盔甲的方法,他们打制皮甲时,是先将牛皮或其它动物皮切成条状形,再将三四块条状革叠放一起,涂以树脂,最后用皮绳将其连结,这样便既坚固,又耐用。

制作铁甲时,则是先将铁料制成薄片,宽一指,长一掌。每一铁片钻数个小洞,然后分别将每两片铁片叠放在一起,再把这些铁片连结于三根皮带上,如此,便可制成铁甲,用同样的方法,还可制成马的护甲,或是人的胸甲。

这种制作盔甲的方法有些类似边地的蒙古人,简单,实用,不花巧,可以节省不少。

不过按李茂森估计的,就算这样,一副铁甲需要的铁料也是众多。眼下大明普通的毛铁,一斤价格约是在三分银左右,不过经过反复煅打的好铁,一斤至少要银一钱六分。

一副铁甲,最少需要几十斤这样的好铁,五副铁甲,五副皮甲,光原料钱,这就不是笔小数目。

不过王动己是决心要打制出十副盔甲来。这几个月中,他己是向董家庄与舜乡堡购买了几批的铁料。此次众多的皮革铁料,显然董家庄内不具备,看来自己必须到舜乡堡去一趟了。

临行时,王动忽然听到一个消息,舜乡堡防守官许忠俊似乎病体严重。
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
在董家庄内住了一晚,第二天一早,王动几人赶着牛,带着军户们回往靖边墩而去。

几人神情都很高兴,此行虽然收获小,但也总算是打开了第一步。

那些被划拨给王动的军户们个个拖家带口,挑着自己简单的行李跟在王动几人身后,各人神情间都有些忐忑不安,换新东家了,不知道未来命运会怎么样。

王动的名声他们是听过的,他们杀鞑子很厉害,不过往往这样的人,性情就越凶暴,他会善待大伙吗?听说此行是到靖边堡去屯田,未来前景又会如何?

众军户各样心思,众人一路赶路,午时,一行人到了靖边墩面前,齐天良高声叫军户们注意避开壕堑旁几个暗藏的塌窖陷阱。这时吊桥与墩门打开,杨通与妻刘氏,齐天良妻陶氏笑容满面地迎了出来。

此时各人己是饥肠辘辘,王动高声吩咐两个妇人:“杨家嫂子,齐家嫂子,你们快去煮一些粥出来,给新来的兄弟们充充饥!”

接着他又补充了一句:“粥要煮得稠一些。”

两个妇人高声应了一声,转身回墩去煮粥了。

听到王动的话,军户们一阵骚动,看来新东家的心肠不错,与他让人畏惧的外貌不合,各人心中涌起希望,看来此行也不会那么差,各人按户各找地方温顺坐下,只是轻声议论一声。

王动打量那些军户,这十户军户中,连家小在内,共有口四十多人的样子,男女各占一半,放眼望去,无不是衣衫褴褛,人虚体弱,可能只有七、八个会显得壮实些的年轻人。而一些缩在父母旁的孩童,更是头发蓬乱,面黄肌瘦,身上衣裳破如麻袋,只是用畏惧的目光打量着人高马大的王动几人,又好奇地看向眼前高大的靖边墩。

前几日己是过了霜降,天气越发寒冷,这些军户身上的皮袄毡帽到处是破洞,寒风吹来,很多人都是发抖起来。一些男丁还好,他们身旁的妇人小孩更是不堪。

看着眼前这些人,王动叹了口气,这些哪是大明军人,分明是一群大明丐帮啊,自己靖边墩七人,虽也是穿得破破烂烂,不过显然的,身体素质与精神面貌比他们强太多了。看来以后得花一些时间为他们调养身体啊。

等待中,刘氏与陶氏终于吃力地各端一大口锅出来,锅内腾腾的冒着热气,远远的一股米粥的香味飘了过来。

军户们一阵骚动,个个都是使劲地伸脖子往那边看,特别是那些孩童,更是使劲地唵着口水。

刘氏与陶氏二人亲热地招呼起来:“喝粥啦,大伙都将碗筷拿过来喝粥啦。”

军户们纷纷从自己行李中找出碗筷,有王动等人在前,他们不敢拥挤争抢,按着家口,一个个拿着碗上来排队领粥,排在后面的只是不断的探头探脑,非常焦急的等待。

刘氏与陶氏不断招呼着那些军户,特别是陶氏,神情间更是亲热,有新人来了,看在自己是靖边墩老人的份上,至少王头会将那些妇人们交给自己指挥吧?

她一边用勺子为各人舀粥,一边大声道:“大伙喝着粥,可不要忘了总旗王大人的恩德啊。”

众军户只是没口子的答应,一边各找地方狼吞虎咽地吃起来。碗中的粥香甜浓稠,都是纯正的米粥,决对没有添加野菜树皮之类的,过久了糠菜度日的日子,喝着这么好的米粥,很多人都是流下泪来。

……

王动几人也是一起喝粥,几人毫不顾忌形象地在墩外席地而坐,王动喝了六碗粥后,拍拍肚子站起来,韩朝几人也是随后停了碗,再看那些军户,他们各人喝了一些粥后,精神气都好多了。

王动让韩朝招呼军户们过来,杨通也是大囔道:“总旗大人训话了,大伙儿都快些安静。”

王动走到那些人面前,看着这些人,王动也感觉到压力,以后他们的衣食生存就要靠自己来维系,自己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吗?注视了这些军户良久,王动开口朗声道:“昨日管队张大人将你们划拨于我,以后你们都在我的堡内屯田,我王动在这里说一句,以后都是一堡的兄弟,我王动当一视同仁,决不会亏待你们。”

底下半响没有言语,很多人都是麻木地听着,正要冷场的时候,底下一个年轻人低低的在后面说了一声:“王大人说让小的们来堡内屯田,不知大人要小的如何做?”

王动赞了一声,道:“这位兄弟问得好,王动不才,奉防守大人及管队大人之令屯田,以后我们都在这董房河边开垦荒地,事后每人都会分下田地,还有耕牛种籽等物,防守大人己向我保证过,屯堡只管放手去做,将来开垦出来的田地,决对不会有人徵扰,大伙只管安心屯种便是。”

听到王动的话,底下各人一阵骚动,显然防守官许忠俊的保证,对这些人还是有说服力的,而且到时不但有田地,还有耕牛种籽等物分发,对他们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。

又有一人问道:“不知小的们将来要纳粮多少,耕牛种籽等物将来小的们要偿还吗?”

王动大声道:“明人不说暗话,眼下大伙一起开垦土地,兴修水利,这些财帛都是我出,而且考虑到大家的口粮不多,以后每日的工食也是由我来付给。将来等米麦成熟,第一年,我给大家免征税粮。第二年,每亩屯田征粮一斗,以充付先前支借的牛具等银。第三年,每亩屯田征粮两斗,此后永为成例,不再另生加派。我王动说话算话,当日我与甲长钟大用言明前往击杀鞑子,事后我果然去了,搏命撕杀后,才有了现在的官位职务!杀鞑子是如此,在屯田方面,我同样也是如此!”

听了王动爽直的话,众人都是相互而视,个个心动,王动话说得直,第二年起就要征粮,反给他们真实可信的感觉,王动的话比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上官们有说服力多了。如果真如王动所说,第三年后便不再加派,那每亩征粮两斗各人是完全承受得起的,这只是明初军户们的纳粮份额,虽比明面上的民户租重,但在眼下这种年景,这种负担己经算是很轻了。

话后,虽有一些人还是疑虑不安,不过大部分人心中都是涌起希望,如王动所说,希望将来能过上太平安定的日子吧。

安抚训话后,王动吩咐将从董家庄内带来的牛赶回墩内去喂养,那些锄头等物也一样拿进去。杨通为王动将墩内那张唯一的椅子搬了出来,王动坐在椅上开始为军户们登记文册,可惜没有桌子,只能拿块木板垫在腿上写了。

王动书写毛笔字繁体字并不是问题,他挥笔而就,将这十户人依各人军户帖一一登记,各户年籍、从军脚色、贯址、家口,男妇,成丁等一一备注,并开具正副两本文册。

最后统计,十户军户,总有男妇四十五口,其中男子二十二口,成丁十八口,不成丁四口。妇女二十三口,十三岁以上的壮女十五口,十三岁以下的幼女八口。另还有各户带来的随身事产也是一一登记。

忙完后王动松了口气,站起来活动了一下手脚,许久没有摸笔了,才登记十户人家,就感觉到有些劳累。

他心下暗叹了一口气,以后墩内事务繁多,难道事事都要自己亲力亲为?特别是这种文书工作。

可惜现在墩内除了他,还有齐天良识几个字,能算点数外,余者韩朝兄弟与杨通,还有两个妇人都是连自己名字不会写的正统文盲。除了自己亲力亲为还真没办法,不过以后随着屯堡的发展,案牍文书事务越来越多,看来以后得招个书吏了。

那些军户见王动竟可以流利书写文册,也是暗暗诧异,各人脸上都是露出了佩服的神情,这王总旗上马可以杀贼,下马可以舞墨,还真是文武双全,各人内心不由都对王动增添了几分信心。在这大明就是如此,能读书识字的人总是让人佩服的。

王动忙完后,让韩朝兄弟几人为那些军户安排住的地方,这么多人墩内肯定住不下,暂时也没有营房安排,只能先让他们沿着墩旁撘些茅屋,暂时居住。

北地流民向有在野外建盖地窝子的习惯,在地上刨个坑,找些石头树枝在周边垒个小墙,然后在顶上搭一些茅草便可成房屋了,这种建筑简单有效,不需什么原料,听闻传自塞外胡人,只要有一定的柴草碳木,便可很好地抵御严寒。

韩朝几人指挥那些新居民在墩外搭建地窝子,这方面,王动当然没有韩朝等人懂,他只是要求那些新居民搭建地窝子时要排列有序,而且方便时也要集中到一个茅坑内,不可乱撒乱排,尽量注意卫生。

可以看出,韩朝很有指挥能力的样子,王动看这兄弟二人来历神秘,似乎很有故事,不过王动当然不会去过问他的隐私。

到了晚上,一个个地窝子己经具备雏形,一堆堆的柴火燃起来,加上小孩的玩闹笑声,给靖边墩外增添了许多生气。

小说《我在明末守边关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