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斋小说网 > 现代都市 > 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优秀文集
现代都市连载
叫做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的小说,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,主人公崇祯王承恩,内容详情为:人的马车炸了!”“总兵,总兵大人没事吧?”“应该没逝...走,去看看!”铁门关外的士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有人猜测是城内开炮,也有人认为是天降异象。但无论发生了什么,他们都想看看总兵大人的情况。近五千骑兵一边警戒,一边朝发生爆炸的地方聚拢。城墙上。刘文耀站起身,将压在身下的太子拽起来,“太子殿下,您没事......
主角:崇祯王承恩 更新:2024-09-06 04:05:00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男女主角分别是崇祯王承恩的现代都市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优秀文集》,由网络作家“文盲写小说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叫做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的小说,是作者“文盲写小说”最新创作完结的一部军事历史,主人公崇祯王承恩,内容详情为:人的马车炸了!”“总兵,总兵大人没事吧?”“应该没逝...走,去看看!”铁门关外的士兵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有人猜测是城内开炮,也有人认为是天降异象。但无论发生了什么,他们都想看看总兵大人的情况。近五千骑兵一边警戒,一边朝发生爆炸的地方聚拢。城墙上。刘文耀站起身,将压在身下的太子拽起来,“太子殿下,您没事......
“啊?”杜之秩失声喊了出来。
他面色铁青的趴在地上不停地磕头:“陛下,臣冤枉,肯定是有人陷害臣。”
“臣是陛下的内臣,誓死忠于陛下!”
见崇祯不说话,杜之秩转头看向王承恩。
“王公,我是您一手带出来的,绝不会背叛陛下,请王公明察!”
王承恩皱了皱眉,皇帝没有证据,那是冯元飏写的密信。
杀杜之秩就无非是安抚唐通。
想清楚这些道理后,王承恩冷哼一声:“杜之秩你私通流贼,证据确凿,还狡辩什么?来人,将杜之秩拿下,推出去听候发落!”
两个锦衣卫听到吩咐后推门而入,一左一右将杜之秩控制住,不由分说便往外拽。
杜之秩彻底慌了,他挣扎着看了一圈,目光落到唐通身上。
此时的他已经顾不得许多,大声朝唐通喊道:“唐大人,帮我求求陛下,我真的没有私通流贼。”
唐通冷哼一声,假装没听到。
杜之秩绝望了!
眼看就要被拖出大殿,崇祯伸手让两个锦衣卫停下,他面带微笑的看向唐通:“定西伯,按大明律私通流贼,该当何罪?”
唐通心头一震,立刻明白了崇祯的意图,他沉声说道:“按军法处置,当斩。”
“杜之秩身为监军,知法犯法,既然罪名已经查实,就按军法处置吧。”
唐通忍不住抬头看向崇祯,他搞不懂这位大明皇帝在搞什么名堂。
昨天派杜之秩监军的是他,今天要砍了杜之秩的还是他。
难道杜之秩真的私通流贼?
不...不可能!
任何人有私通流贼的目的,唯独太监们没有。
改朝换代可以用前朝的旧臣,也有娶前朝妃子的例子,唯独没有用前朝太监的先例。
杜之秩私通流贼图什么?
“唐通,杜之秩私通流贼,你还不替朕砍了他?”
唐通来不及多想,毕恭毕敬的跪下磕头:“臣,遵旨。”
说罢,他站起身来到杜之秩身旁,一把抓住对方的脖领子。
转身的瞬间,他再也掩饰不住内心的狂喜,狞笑着把杜之秩拖出大殿。
“陛下,臣冤枉!”
“冤枉啊!”
“冤...”
片刻后,杜之秩求饶的声音戛然而止。
唐通心满意足的回到大殿,之前对崇祯的不满,也随着杜之秩的死亡而烟消云散。
唯一不确定的是,下一个监军会是谁。
“陛下,臣已行刑完毕,杜之秩已死,不知陛下派谁监军。”
“没有监军。”崇祯微微一笑。
唐通愣了下,“陛下,臣没听懂。”
“定西伯乃大明之栋梁,朕相信你,所以不需要监军。”
“王承恩,去内帑给定西伯支取两万两银子,剩下的钱朕会想办法补上。”
看着高高在上的崇祯帝,唐通两眼瞬间湿润。
之前受到的委屈,不信任,在这一瞬间统统消失不见。
他伏地叩首到:“陛下,臣定当死守居庸关,不让流贼前进一步。”
“不,你不能死守!”
唐通一怔。
陛下又是杀人,又是给钱的,目的不就是想让自己给他卖命吗?
刚表态说死守,陛下为何不同意?
崇祯微微摇头:“李自成分兵两路进攻京师。他手下的大将刘芳亮现已占据保定府,一旦李自成受阻,刘芳亮肯定支援,到时居庸关被两面夹击,定西伯危矣。”
“这...臣...臣不怕死!”唐通硬着头皮说道。
“朝廷现在正是用人之际,朕不能让你身陷险境。你此去居庸关只需固守几日,在刘芳亮大军合围居庸关前,带上所有人撤回京师即可。”
“是...臣定当不负皇恩!”
吴孟明和王之心看着唐通远去的背影,心中略感不安。
唐通昨日私下对崇祯派杜之秩监军的行为很是不满。
今日皇上只杀了一个太监,便挽回了唐通的忠心。
虽然暂且看不出真假,但皇上收买人心的能力显露无疑。
安抚走唐通后,崇祯坐在龙椅上思考下一步的计划。
按理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。
问题是,现在他要兵没兵,要将没将。
受大明战神的影响,明朝后期的皇帝没有兵权。
京营有二十六卫,其中二十一卫多少都受兵部辖制。
他能独自调动的只有锦衣卫和腾骧四卫。
腾骧四卫后来改编为勇卫营,属于精锐中的精锐。
不幸的是,黄得功和勇卫营的精锐被他派去追缴张献忠,此时正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作战。
远水解不了近渴!
就算有兵权,京师也无人可用。
既然如此,只能用孤注一掷了!
“吴孟明,王之心。”崇祯闭着眼道。
“臣在。”
“锦衣卫和东厂在京师有多少人?”
“回万岁,锦衣卫有三千余人。”
“回万岁爷,东厂有两千人。”
崇祯在心里默默盘算。
三大营,锦衣卫,东厂,禁军,五城兵马司全部加起来,京师可用之人约有三万八千人,除去皇城必要的守卫,能调用的也就三万六千人。李自成大军号称五十万,实际也就二十。出陕西后分成两路,沿途需要驻守,进攻北京城的约有十一二万人。虽然数量没有想象的多,但有一半是他从陕西带出来的精锐。
一比四的比例。
老弱病残对精锐?
没戏!
当然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,要想守住北京,最关键的还是钱。
人不够可以募兵,募兵更需要钱。
皇帝和士兵的关系就像老板和打工人。
有钱不一定卖命,没钱肯定不卖命。
那些当兵的吃不饱穿不暖,凭什么拼了命去保护稳坐金銮殿的皇帝?
钱去了哪里,怎么没的,与他们无关。当兵的只要没拿到钱,就会认为是皇帝的原因。
崇祯深谙此理。
况且大明末年明军战力并不低,有句话传的广:明军不满饷,满饷不可敌,何处有满饷,辽东皇太极。
“欠了几个月的饷了?”崇祯闭着眼继续问。
吴孟明和王之心互相看了一眼,同时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。他们不好意思开口,怕揭大明朝的底,丢皇上的脸。
崇祯脸色一沉,“实话实说!”
“是,锦衣卫欠了五个月的饷银。”
“东厂也是五个月。”
崇祯叹了口气,想骂人不知道骂谁去。据他所知,京师的锦衣卫和东厂是欠饷最少的。
“你们自己算,补足之前的欠饷,每人再发五两守城银,总共需要多少?”
吴孟明眼前一亮,他才不管崇祯帝从哪儿弄银子,只要给银子就行。
片刻后,俩人把总数报给崇祯,“皇爷,锦衣卫和东厂共需七万五千两银子。”
“嗯,你们知道三大营欠多少饷银吗?”
吴孟明皱了皱眉,作为锦衣卫的头号人物,这种消息还是知道的。总督三大营的是襄城伯李国桢,他不想得罪对方。
王之心也怕得罪人,闭口不言。
“吴孟明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,都这种时候了没必要遮遮掩掩。”
“是,三大营基本欠饷八个月。”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李若琏自知失态,急忙手忙脚乱的爬起来重新跪好,不停地磕头:“陛下恕罪,臣有失礼仪,求陛下恕罪,恕罪。”
“臣在锦衣卫任指挥同知一职,锦衣卫乃皇帝亲军,只效忠陛下一人。就算给臣天大的胆子,也不敢做如此大逆不道之事,求陛下明察。”李若琏以为崇祯是在考验他,第一时间表明忠心。
“你想抗旨?”崇祯质问道。
“陛下,臣宁愿违抗圣命也不能做出如此不忠之事。”李若琏声音颤抖,语气却斩钉截铁不容反驳。
崇祯微微皱眉,他在脑海中快速思考对策,片刻后说道:“你不刺杀朕,朕怎么杀那帮满嘴仁义道德的伪君子?”
“不杀那帮伪君子,钱从何来?”
“没有钱怎么拯救大明?”
“其中的厉害,你明白吗?”
见李若琏誓死不从,崇祯开始解释。
“朕让你刺杀只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,朕以此为由戒严京师。抓凶手的任务自然而然的会落到你们锦衣卫手上,谁是凶手还不是你说了算?”
崇祯的一番话让李若琏茅塞顿开,他不由得暗暗佩服:计谋原来可以这样用。
“陛下,臣听懂了。但是臣不敢,陛下乃九五之尊,若臣失手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“你不会真想杀了朕吧?”
李若琏急忙磕头:“臣不敢。”
“那就不会失手,你不用真的伤到朕,只需让人看到你行刺的场面就行。”
“臣恕难从命!”李若琏跪在地上还是不同意。
就算不是针对他的圈套,被人发现行刺皇帝可是大罪。
他抗命不遵最多砍头,行刺皇帝诛九族。
崇祯真的生气了,他猛地一拍龙椅,站起来说道:“朕是天子,守国门保社稷,死了又如何?”
“朕不怕死,怕的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,终日奔波流离失所。”
“流贼为什么剿不完?孙传庭说李自成有民心,什么是民心?”
“你说,什么是民心?”
李若琏不说话。
崇祯继续说道:“民心民心,饥饿时给他一口饭就能收获他的心。”
“朕要做的是收获全天下老百姓的民心,但是在此之前,朕得有足够的钱发饷,赈灾,免粮。”
“否则,大明朝将山河破碎。这天大的罪,你担得起吗?”崇祯见李若琏不敢接任务,一顶巨大的帽子扣了过去。
李若琏听罢头皮发麻,跪在地上久久不语。
不知过了多久,李若琏抬起头眼睛潮红一片:“陛下,臣领旨。”
呼...
崇祯再次松了口气。
“此事由你亲自去办,不能泄露任何风声。”
“臣,遵旨!”
李若琏施礼后迈着沉重的步伐朝外走去,每走一步心里便沉重一分。
压力太大了。
他也没想到锦衣卫竟然有行刺皇帝的差事,而且是皇帝亲自下达的差事。
看着李若琏远去的背影,崇祯问刚从内阁回来的王承恩:“现在什么时辰了?”
“回皇爷,现在巳时末刻,再过半个时辰才是去戊字库的时间。”
一个小时...来得及。
崇祯吩咐道:“王承恩,太子,永王,定王,周皇后和一众妃嫔去往乾清宫,朕有话说。”
“遵旨!”
朝堂的事暂时解决了,接下来要给大明寻找后路。
崇祯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守住北京城,现在能做的是给太子铺路,给大明指一条明路。
很快,乾清宫内人头攒动。
三位皇子,妃嫔内眷们你看我,我看你,猜测到将要发生什么。
正月初的时候,皇帝和内阁商量过南迁之事,当时因为种种原因,再加上崇祯反复无常的性格,没能成行。
今天召集众人,肯定是旧事重提
三位皇子和众妃嫔、公主向崇祯叩头之后分左右而立,大家心中七上八下,等待自己的命运。
所有人都知道留在京师很危险,去往南京才安全。
崇祯看着下面一帮熟悉的陌生人,稳了稳心神,开口道:“都坐下吧,今天只有亲人,没有君臣。”
乾清宫内没几个座位,众人不敢说话也不敢去座,只好依次席地而坐。
崇祯继续说道:“流贼犯境,势不可挡。王承恩总领九门提督,他说北京城大抵是守不住了。”
刚说完,安静的乾清宫顿时乱了起来。
大明有制,后宫不得干政,就是私下里议论都不行。她们虽然早已通过其他渠道得知北京城难守的消息,但这句话从崇祯帝嘴里说出来还是颇为震撼。
“肃静!”王承恩尖锐的声音将其他声音压了下去。
“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,世人皆称天子守国门。这是一份荣誉,也是一份责任。朱家人从不畏惧死亡,誓死也要守护华夏。”崇祯声音变得沉重。
“可流贼势大,京师难守!”
“所以朕怕啊!”
“怕天下大乱,黎民受苦!”
“怕建奴南下,百姓遭殃!”
“怕大明近三百年的基业毁在朕的手上!”
“朕不想当一个亡国之君,也不想让你们遭受亡国之苦。”
“权衡利弊,朕认为暂时南迁才是上上策。”
这些皇室成员沉默不语,京师就是家,他们不想离开这一方故土。可是继续待下去,温馨的家会变成冰冷的墓地。
这些坟墓会被流贼推倒,挖出。
本应被厚葬的尸体也会变成荒野上的枯骨。
一念至此,有些人轻声抽泣起来。哭泣好像能传染,眨眼间乾清宫内哭声一片。
崇祯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,内心毫无波澜。
宗室尤其是皇室的人太过软弱无能了。
明末死于天灾人祸的百姓无数,皇室中人仅仅因为离家而哭泣,那些荒野上的坟茔,断桥下的枯骨,又有谁来替他们悲伤?
等众人情绪稳定,崇祯继续说道:“朕决定,太子、定王、永王去往应天府,六宫内眷,内臣百官除少数人随行外,其余人等与朕固守京师,等待勤王之师。”
“到应天府后,太子监国。”
“如果朕身死殉国,你便在应天府继位登基。”
小说《大明:距离灭国还有七天?他坐吃等死了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
“还有,朕问你,凶手是谁?”
王庭梅机械似的回答道:“是流贼。”
“那告诉那些学生,凶手是流贼!流贼就藏在京师百万民众之中,仅靠顺天府衙这些人是抓不住的。”
“他们手中有笔,鼻子下有嘴,让他们用笔写,用嘴说!写给京师百万民众看,说给京师老百姓们听!把流贼残忍无情的一面全都展现出来,只有百姓们看到了真相,才会抵触流贼,恨流贼,发自内心的想抓流贼!”
“抓住了流贼,就是抓住了凶手。”
“剩下的,还用朕多说吗?”
王庭梅跪在地上怔了一会,磕头谢恩后急匆匆离去。
四位阁臣,外加锦衣卫指挥使和东厂提督。
纷纷对崇祯侧目!
皇上太懂了!
尤其是李若琏,对崇祯的崇拜已经到了极点。
打发走王庭梅,李邦华立刻说道:“陛下,李自成大军已于昨晚到达居庸关下,今日开始攻打关隘。定西伯唐通死守不出,根据储备的箭矢火药推算,最多能守五日。”
“嗯,比朕预想的要好。”
“陛下,流贼将至,城中米面价格飞涨,百姓们快吃不起饭了。”户部尚书方岳贡说道。
“陛下!”方岳贡刚说完,吏部尚书邱瑜站了出来,“臣自领吏部尚书职以来,暗地里考察百官。有些官员消极怠工,出工不出力,导致政令不通,朝廷运行不畅,臣请陛下严惩。”
说罢,他拿出提前准备好的题本,递给了王承恩。
紧接着工部尚书范景文拱手说道:“陛下,最近工部多位匠人临时告归(请假),似有人从中作梗,求陛下派锦衣卫调查。”
四位阁臣,说了四件棘手的事。
崇祯丝毫不慌的站了起来,面带微笑。
历史上的崇祯或许没办法解决这些问题,但是他可以。
数理化,史地政,还有番邦外语他都懂!
“李阁老拟旨,三五日后让唐通伺机撤回京师,回来前把所有的东西都带上,哪怕一粒米也不能给流贼留下!”
“陛下...圣旨...内阁没问题,都察院怕是不会署名。”
崇祯愣了,李邦华是从都察院出来的,方岳贡也曾在都察院任左副都御史,内阁两位阁臣竟然搞不定都察院?
没有都察院的署名,这份圣旨就不成立,就算强行盖章发出也没有法律效力。
“为何?”
乾清宫比外面的温度高,热的李邦华浑身冒汗,他拿出手帕一边擦拭额头上的汗水一边说:“今天内阁收到都察院两位御史的题本,弹劾定西伯唐通怯敌不敢出战,有损大明威名。”
啪!
崇祯猛地一拍桌子,气的想骂人。
这也太扯淡了!
该不该迎敌,是否迎敌,什么时候迎敌是由领兵的武将说了算。
御史们算个屁!
唐通和居庸关的守军加起来只有一万人,李自成十多万,怎么打?
就算是十万个馒头,唐通也得吃两天才能吃完。
但凡有点脑子的也知道唯有死守才能拒敌。
“听李阁老的意思,都察院的御史们不但不会在圣旨上署名,甚至想让唐通出关迎战?”
“是,陛下。”
“好,内阁只管拟旨。王之心一会给都察院那边带个话,想让唐通出关迎战的人来一趟乾清宫,朕封他为定南伯,让他带两千人去迎战刘芳亮。”
“不敢去的就老老实实在圣旨上署名。”
李邦华眨了眨眼睛,领旨退后。
“方岳贡,米面价格涨了多少?”
“三成,目前还有上涨的趋势。”
“无妨,户部管着京仓和通州仓,朕从内帑给你们户部拨银五十万两,买高卖低,以抑粮价。”
网友评论
最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