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饭过后,刘家和林家都来了,三家人齐聚一堂,将原本宽敞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的。
就为了商量聘礼的事,没地方坐,李筱筱就直接蹲在一旁好奇的听着,后面两个弟弟也学着蹲在她旁边。
同款托腮手势,听得津津有味。
看的好笑,李筱筱便小声的打趣他们。
“你们两个听得这么认真,是为了以后好娶媳妇吗?”
小文嘟了嘟嘴,似乎想起什么不开心的事,脸色都变得严肃起来。
“不是,我要记下来,以后有人要娶姐姐,聘礼得比这个多十倍。”
“不对不对,是十五倍。”小武接着反驳道。
听罢,李筱筱是又好笑又感动。
这都谁教他们的,真是两个鬼灵精,人小鬼大。
“这都是谁教你们的?”
“爹(大伯)说的,不能让人轻易把姐姐娶走。”两人异口同声的回答。
好家伙,原来罪魁祸首是她爹?
在她不知道的时候,他都教了他们什么啊?
第二天一早,采买大部队坐着牛车出发了。
成员分别有林氏、刘舅姥姥、刘氏、刘明,以及死皮赖脸跟上的李筱筱。
最后是帮忙赶车的工具人李向阳。
就这样,一行人来到了清平县最热闹的集市,先是去了算命的地方。
给了五十文,让大师给选个提亲的好日子,最后选在了三天后。
后面还给了一百文,让算来年成亲的日子。
这次给的日子有三个,正月初八、二月十五、三月初三。
算完了日子,众人便按着昨天商量好的礼单开始采买。
先是买了一小盒茶叶,打了一壶酒,然后又转去成衣店买了两匹布。
一匹粉色,是给李秀敏的,一匹蓝色,是给二老做衣服的。
最后舅姥姥还咬咬牙,买了一匹红布,打算到时私下扯一半给李秀敏做嫁衣,另一半是给刘明这新郎做衣裳的。
林氏则买了一床红色的被面,这是给刘明的贺礼。
本来还需要买糕点的,但是自己家都在做了,就打算到时直接做多两斤。
然后就是银楼,各自给未过门的新娘子买礼物。
舅姥姥买了一个小巧的银镯子,刘明没什么钱,便买了一个镀银的簪子。
刘氏买了一对耳钉,倒是直接凑成了一套。
最后一站,去了卖牲畜的市场,走了半天才买到一对鹅,这是普通人家用来顶替大雁的。
*
三天后。
村长媳妇来到刘家,带着刘家二老走在前面,刘明在后面挑着绑着红绳的聘礼。
一路招摇过市的来到李大夫家。
后面还跟着不少看热闹的村民,里面还有几个小伙,又羡慕又嫉妒的盯着刘明。
他要娶的可是村子里不少年轻人心目中的女神,要不是家里不让娶,哪会轮到这小子。
刘明直接无视这些人,抬头挺胸,心里担心的是,等会秀敏爷爷奶奶的态度,不知道他们对这聘礼满不满意。
因为已经提前知会过今天会来提亲,李大夫大门便从清早一直敞开着,夫妻二人正坐在堂屋里。
比起秀敏奶奶的喜笑颜开,李大夫的神情就显得复杂一些。
既开心孙女找到良人,又不舍孙女出嫁,也还好,都在一个村子里,平日见面也方便。
李秀敏则躲在一旁的厢房里,透过门帘的缝隙,瞧着外面。
提亲的四人进了门,便将聘礼放下,由村长媳妇念着聘礼的礼单。
“茶叶一盒,酒一壶,布匹两匹,糕点两斤、大鹅一对,银镯子一个、银耳钉一对、礼金三两。”
刘明买的镀银簪子没有加进去,因为他想单独拿给她。
但这聘礼的清单,也已经引起了门外村民的哗然声,这聘礼的规格在村里已经是最高的了。
平日里其他人结婚最多就二两礼金,再加点糕点和布匹就不错了。
茶叶和首饰可是老值钱了,真没想到刘家底子这么好。
甚至有些姑娘已经开始后悔,当初怎么没关注一下刘家,不然这聘礼说不定就是她的了。
其实他们不知道,这些聘礼,几乎是刘家目前的所有存款了,还是这一个月跟着李家做糕点赚的。
后续摆宴席的银子,还得后面再攒呢。
不过刘家夫妻都不介意,他们喜欢李秀敏这个姑娘,也相信儿子的眼光,所以他们愿意尽力给到他们最好的。
李大夫夫妻二人听着这礼单也是暗暗咂舌,他们猜到聘礼不会马虎,但也没想到会这么细致啊。
但这也表明了刘家对秀敏的重视,对此二人心里很是满意,两家人其乐融融的交换起了庚帖。
也定好了成亲的日子,二月十五,办完婚礼刚好就是春耕了,都不耽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