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坤氓小时候的事情,无名不记得很多,毕竟太小了。
只记得小时候夏坤氓也和所有的小朋友一样没心没肺,叽叽喳喳的吵吵,吵吵来吵吵去也没有啥意义。
父母的管教在那个时候对夏坤氓还是管用的,所以父母一首以来对这个儿子挺满意的。
无他,唯听话尔。
传统的父母,见识到读书的好处,就就适应新时代了吗?
其实没有。
宋代汪洙有神童诗曰:满朝朱紫贵,尽是读书人。
对知识的追求又何止从宋开始?
只是古时求而不得,今时求而,嗯,儿女可得。
当然,读书人受人追捧更本质的是那庙堂之上朱紫贵气令人向往。
这并不是批判,只是单纯的阐述一件没有对错之分的事情。
话说回来,传统的父母依旧传统,只是有机会让孩子追求以前没追求过的东西,便叫孩子追求,当然也是国家的要求。
只是对父母而言,根本没有变。
逻辑在于,父母爱儿女,所以儿女得听话;而不是,父母讲的这个事情对,分析比儿女更正确,这件事父母更有经验所以孩子应该听话。
对无名而言,其实并不怀疑父母的爱,也从来没有记恨过小时候挨的父母的揍,说父母能为无名而死也毫不怀疑,只是,不得不承认这份爱是一个导火索,导致无名从小时候天真无邪的夏坤氓变成后来的无名。
说是父母爱的方式只有让孩子听话这一种,但是实际上父母也是两个人,父母的爱也不太一样。
父亲希望男孩子有个男孩子的样子,不能娇滴滴的,爬树下水挖蚯蚓钓龙虾,该玩得去玩。
母亲希望孩子好好的待在身边,别跑外面玩遇到危险,也别像他几个姐姐一样叛逆。
那父亲和母亲意见不一致怎么办?
一家之主的权威更重要?
不是的,农村家庭又不是什么大户人家,父亲没那么大架子。
很简单,谁占理听谁的。
什么是理?
为孩子好就是理。
曾经父亲想带儿子去游泳,被母亲一句话给喊停了“小心别游着游着伢没了”然后父亲就没去,然后无名到现在也一首不会游泳。
一件三个人的事,两个人沟通。
虽然得客观承认,当时不到5岁的夏坤氓的意见,对可能涉及自身人身安全的事情没有决定权,但是夏坤氓的意见并没有出现。
后来夏坤氓上学了,上小学。
那个年代的农村没上小学也挺正常的。
对父母来说似乎事情并没有多少变化,只是多了一句嘱咐“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”无名也不认为这话有什么问题,一个5岁的孩子刚上小学,当然要听老师的话。
只是,只有这话。
又有件事忘了说了,总以为是正常的。
刚上小学的时候,00年代,那个年代街上是没有摄像头的,甚至看不到警察,更没有智能手机普及来的网络。
无名第一次认识到,警察跟故事里会惩罚坏人的判官阎王不一样,是真实存在的,那是在上高中的时候,这是后话了。
一句话,治安不好,或者说基本上没有治安。
所以学校打架的事情挺多的,也就是后来才有的词,校园霸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