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王年幼,武王弟周公旦辅政。
这个周公就是曹操短歌行里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”的周公,也是成语“周公之礼”、“周公解梦”中的周公。
管叔、蔡叔等贵族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企图,对周公极为不满,散布流言,认为周公将不利于“孺子”(指年幼的成王)。
武庚见有机可乘,便拉拢管叔、蔡叔,又联合东方的徐、奄、熊、盈、薄姑等部,起兵反周,局势一时变得很严重。
周公“内弭父兄,外抚诸侯”,及时协调好内部关系后,便亲领大军东征。
他首先集中兵力诛灭了武庚,又杀死管叔,流放蔡叔,消除了叛乱的主要势力。
再经三年苦战,相继平定了东方诸国。
东征结束后,周公在醴水东岸修建洛邑,把那些旧殷“顽民”强迫迁移到这里,在加以严密监视的同时,反复告诫他们要老实耕田,永做周王国的驯服顺民。
又在醴水西岸修建王城(洛阳市内),以军队八师驻守,作为朝会东方诸侯的东都。
这样,西起岐阳,东到圃田,所有渭、泾、河、洛地带,都成为周的王畿。
西边的关中平原,以镐京为中心,是周人兴起的根据地,称为“宗周”;东面的河洛地带,以东都王城为中心,是保卫宗周和镇抚东方的重镇,称为“成周”。
东西连成一片,长达千里以上,王畿的政治、经济和军事力量,都有显著的增强,成为控制全国的基地。
周公东征,征服了商、奄、蒲姑等广大的“东土”。
为了加强对全国广大地区的统治,又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分封,尤其是针对商旧贵族。
把殷都改造成为周的方国。
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礼乐制度,深深影响文化发展。
西周王朝经文、武时期的创建,到成、康时期(前1020~前996年)趋于稳定,这前后近百年,是奴隶制发展的强盛时期。
从昭(前995~前977年)、穆(前976~前922年)两代开始,各种矛盾尤其是与国内各族的矛盾、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以及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矛盾日趋尖锐,不但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力量,而且使奴隶制度不断遭到破坏,奴隶制国家从此走向衰落。
成、康以后,西北犬戎强大起来,有时还侵扰到宗周附近。
穆王亲自领兵西征,祭公谋父劝阻他,他没有听。
西征的结果,只取得西白狼、西白鹿而归(可能是犬戎的八个部落的名称)。
“自是荒服者不至”,即“荒服”诸部从此就与西周王朝断绝来了来往,西周王朝与犬戎诸部的矛盾不断加剧。
周穆王西征犬戎的时候,东南地区淮、泗之间的徐奄诸部又趁机发动叛乱。
他们以徐偃王为首联合徐奄诸部,西伐宗周,至于河上,深入中原。
周穆王得此信息,急忙回师东向,又联合南方楚国,合攻徐偃王。
徐偃王“仁而无权”,兵败被灭,于是“周有徐奄”。
这次战争,徐奄诸部虽然失败了,但周王朝也受到很大的损失,对东方的统治大为削弱。
同时,南方楚国的势力日趋壮大,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。
昭王十六年(前980年),昭王亲自领兵伐楚。
这次伐楚取得了胜利,振旅凯旋。
到十九年下半年,又第二次出征。
这次南征,由于骄傲轻敌,在渡汉水时,昭王坐上了楚人用胶粘结的船只,船到中流解体,昭王落水淹死,周军大部丧亡。
这就是春秋时期管仲责问楚国“昭王南征而不复”的事实。
经过这次严重的挫败,周王室控制南方的力量被削弱,楚国便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。
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 西周中期以后,周王朝逐渐趋于衰落。
到周厉王(前877~前841年在位)时期,由于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,爆发了国人暴动,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。
国人是居住在“国中”的平民。
他们多数是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,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与各级贵族既有联系,又相对立。
同时,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,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,地位纷纷下降,有的在国中与一般平民杂处,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。
周厉王是个暴君,其横征暴敛,穷兵黩武,刚愎自用,激起了广大国人的愤慨,出现了“国人谤王”的情况。
大臣也警告厉王说:“民不堪命矣!”周厉王却利用卫巫“监谤”,想以严密监视和屠杀来制止民众的议论,钳制舆论。
结果京城内外一片恐怖,国人敢怒而不敢言,以至出现“道路以目”的现象。
周厉王十分得意,自以为“吾能弭谤矣”,大臣叹息: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”
用镇压的手段来消除民众的反抗,只能激起更为强烈的反抗斗争。
如果这种反抗斗争像河堤决口那样爆发起来,就将无法收拾。
不到三年,愤怒的国人同“正人”,“师氏人”一齐冲入王宫。
西方西国的人民也纷纷起义,向首都进攻,一时之间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洪流,将周厉王、荣夷公之流所设置的堤障完全冲毁了。
周厉王狼狈逃出王宫,在国人的追逐之下,渡过黄河,一首逃奔到彘(山西霍县东北)。
太子静躲藏在召公家,被国人包围,召公只得将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交给国人杀死,才保住了太子的性命。
国人暴动发生后,宗周一片混乱。
于是召公、周公临时主持政事,收拾残局,号称“共和行政”(一说由国人共推诸侯共伯和执掌王政)。
小说《千年笔谈》试读结束,继续阅读请看下面!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