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彩小说尽在A1阅读网!手机版

墨斋小说网 > 现代都市 > 文章精选阅读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

文章精选阅读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

平淡生活 著

现代都市连载

由小编给各位带来小说《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》,不少小伙伴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,下面就给各位介绍一下。简介:两人在墙角边嘀嘀咕咕说了几句,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妇女拿着一个包袱过来了。两人一人买了五斤。四婶子问徐宁,“徐知青,你要不要,我家还有点,你要是要,婶子就回去给你拿。”徐宁笑道,“四婶,我上次到我嫂子那里,她给了我几斤,够我和我弟今年用的了。”回去时,徐宁和两人说道,“如果棉花用不完,就把剩下的填到被子里,这样盖着也暖和些......

主角:徐宁王璐   更新:2024-08-13 20:45:00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男女主角分别是徐宁王璐的现代都市小说《文章精选阅读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》,由网络作家“平淡生活”所著,讲述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故事,本站纯净无弹窗,精彩内容欢迎阅读!小说详情介绍:由小编给各位带来小说《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》,不少小伙伴都非常喜欢这部小说,下面就给各位介绍一下。简介:两人在墙角边嘀嘀咕咕说了几句,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妇女拿着一个包袱过来了。两人一人买了五斤。四婶子问徐宁,“徐知青,你要不要,我家还有点,你要是要,婶子就回去给你拿。”徐宁笑道,“四婶,我上次到我嫂子那里,她给了我几斤,够我和我弟今年用的了。”回去时,徐宁和两人说道,“如果棉花用不完,就把剩下的填到被子里,这样盖着也暖和些......

《文章精选阅读穿成知青小炮灰,她在六零当拽姐》精彩片段


“棉花我家里有点,但是不多了,我今年给建民做了一套棉衣,他们上学太冷啦,给他做了一套大的,穿在旧的那套外面,”大栓婶说道。

说完从柜子里拿了一个包棉花的包袱出来,“就这些了,差不多还有五斤,要是不够,我隔壁的四婶子家也有,她今年在自留地种了不少棉花。”

魏兰兰忙说道,“婶子,这些只够我们一个人的,麻烦你帮忙问问,看她家的棉花卖不卖?我们还想买点。”

“这有啥麻烦的,你们等着,我喊一声就是。”

说完就往院子里走,站在墙边朝对面喊道,“老四家的,老四家的。”

对面传来一个妇女的声音,“你个老货,叫唤啥啊?”

两人在墙角边嘀嘀咕咕说了几句,没一会儿就有一个妇女拿着一个包袱过来了。

两人一人买了五斤。

四婶子问徐宁,“徐知青,你要不要,我家还有点,你要是要,婶子就回去给你拿。”

徐宁笑道,“四婶,我上次到我嫂子那里,她给了我几斤,够我和我弟今年用的了。”

回去时,徐宁和两人说道,“如果棉花用不完,就把剩下的填到被子里,这样盖着也暖和些。”

两人都对徐宁表示感谢。

听魏兰兰说,后面几天又有几个知青去村里买了棉花。

这两天天气都阴沉沉的,七爷爷说要下大雪了。

她准备今天进城一趟,从空间里拿点东西出来。

刚走到知青院门口,就看到魏兰兰,杨小妹和几个知青一起出来。

应该也是去城里,徐宁朝几人点点头就骑着自行车走了。

她刚到供销社,苏红英就看到她了,马上走过来亲热的招呼她。

又把她拉到一边,神神秘秘的说道,“小宁,你上次拿的那个床单还有没有?

那二十条我们主任就拿走了五条,我家你姐夫他们厂里拿走了十条,五条我们供销社分了,没分到的都找我问呢。”

徐宁想了想,说道,“红英姐,上次那二十条还是我朋友打算拿去海市的,被我给留下了,就算他手里有,也要先紧着那边。

他上次走的时候说过段还会到这边来一趟,到时我问问他还能不能弄一点。”

她不打算一次拿多少出来,一年拿个两三次就好,拿多了来路就不好交代了。

苏红英也知道,这种好货到哪里都很抢手,那是想要就有的,那二十床也是人家和小宁关系好才给的。

她想明白了也不问床单的事了,拉着徐宁的手小声说道,“仓库里还有几个茶缸你要不要?”

徐宁高兴的点头说道,“要,红英姐,有几个?”

苏红英让她在这里等着,她去仓库里拿,一共四个,都是掉了一点瓷,一点也不影响用。

苏宁全部要了,她穿越前军用水壶买了不少,忘了买喝水的陶瓷杯了,想到空间里还有五十件军大衣。

就对苏红英说道,“红英姐,前段时间我哥从部队给我寄了两件军大衣,我从家里带了一件过来,这两件就舍不得穿了,你要不要?”

苏红英激动的点头说道,“要,两件我都要。”

现在的军大衣可不是谁都能买得到的,她就算在供销社上班,军大衣这样的稀罕物也是买不到的。

徐宁说下次进城的时候给他带过来,又在供销社买了蜡烛灯油火柴常用的东西。

往后越来越冷,都多备点,能不出门就不出门了,又给徐安买了些本子和铅笔。


说完又马上出去了,徐宁瞬间就明白了,应该是打到猎物了。

停了一会儿,徐宁和魏兰兰杨小妹也从屋里出来了。

陆笑堂看到屋里出来两个陌生的姑娘,瞄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。

对徐宁说道,“小宁,你去烧点水,我把这两只鸡收拾出来。”

徐宁看门口的地上放了两只野鸡,高兴的说道,“陆大哥,这野鸡可不好抓,你们今天运气可真好。”

魏兰兰和杨小妹很有眼力见的说道,“徐知青,我们就先回去了,下次再来找你玩。”

“就在这里吃饭吧,这是我表哥陆笑堂,他是来看我和我弟弟的。”

说完,帮双方介绍了一下,等几人打过招呼,杨小妹和魏兰兰就回去了。

两人没有留下吃饭,现在的粮食都是定量的,不是很亲近的关系,一般都不会在别人家吃饭。

两人走后,陆笑堂和徐安从自外面的雪堆里,又拿出来一只狍子和几只野鸡,野兔。

她忙去烧水,要快点收拾出来,要不然就冻了。

徐宁给几只野鸡拔毛,陆笑堂把狍子和兔子的皮剥了。

陆笑堂按照徐宁说的把狍子肉砍成一块一块的。

她把狍子肉放在一个空缸里,处理好的野鸡就挂在厨房里,现在天气冷,也不会坏。

把狍子的两扇排骨让陆笑堂砍成小块,晚上做红烧狍子肉,和香辣兔丁。

等全部收拾好,已经是一个小时后了,陆笑堂在外面洗手。

徐安也看着盆子的肉傻笑,又高兴的和徐宁说道,“姐,我跟你说,陆大哥真是老厉害了,这些野鸡和野兔都是他用石子打的,这只狍子,他用绳套一下就给套住了,真是好厉害啊!”

徐宁看到盆里的那一大盆肉,很赞成的点点头,“是很厉害。”

她看了看时间,已经中午十二点多了,就把昨天剩的猪头肉和酸菜粉条一起炖了。

又蒸了馒头,今天中午吃饭晚,几人都饿了,一大盆菜,十几个馒头,四个人全造光了。

魏兰兰和杨小妹回到知青院以后两人还在说陆笑堂。

“徐知青的表哥好高哦,长的也很好看,看起来只有十八九岁,但是气质又很沉稳,不知道有没有对象,”魏兰兰说道。

杨小妹眼神也亮晶晶的说道,“要不下次去问问徐知青?”

两人说说说说笑笑的进屋了。

晚上陆笑堂没有让徐宁跟着去牛棚,他把红烧狍子肉装在背篓里背着,手里端着香辣兔丁。

徐宁还打算装馒头,他没让装,牛棚里有粗粮,细粮就留给她们几个孩子吃吧。

姐弟仨坐在炕上吃着狍子肉和香辣兔丁。

徐安还在讲陆大哥在山上打猎物时的英勇,“陆大哥说,他走之前再带我上一次山,到时候看能不能多打一点?留着让我们冬天慢慢吃。”

徐莫在旁边兴奋的说道:“二哥,陆大哥说他下次来的时候要给我带子弹壳呢,还说下次来的时候也带我去打猎。”

这才两天时间两个小子就是陆笑堂的小迷弟了。

“陆大哥有没有说什么时候走?”徐宁问道。

徐安黯然的说道,“三天后就要回去了,他就十五天假,来回路上差不多都要十天。”

现在的火车时速只有几十公里,路上还要转车,可不要那么久吗。

当时原主和徐安来下乡时,路上也是走了四天才到,他的部队离这里还要远些。


第二天天刚亮,徐宁就起床了,看看缸里没多少水了,拿着桶和扁担就往水井方向走去,路上刚好碰到葛洪斌也去打水。

两人就说着话往水井边走,葛洪斌说道,“听村长说,今天又有五个知青要来榆树村下乡,一共就两间房,这下又要住满了。”

徐宁心道,何止五个,一个月后还有好几个呢。

快到井边时,徐宁一抬头,看到她的救命恩人挑着水走来,刚想打招呼,没等她开口,大叔就挑着水从她边上过去了。

徐宁停了一下,葛洪斌说道,“徐知青,你先打吧。”

徐宁回过神说道,“你先,你先,我不着急。”

徐宁挑着水走到牛棚的时候,看到老陈头牵着牛车出来,那个大叔在扫院子。

老陈头看到她说道,“徐知青,挑水啊!”

徐宁回过神问道,“陈爷爷,今天这么早就去县城啊?”

老陈头回道,“今天要早点去县城,回来还要去乡里接知青呢。”

老陈头说完就赶着牛车走了。

她也挑着水往家走,走着走着叹了口气,看来一时也报不了恩了,等原主的父母到了再说吧。

她和徐安吃过饭就各自上工去了,她今天分到的活是和几个婶子大娘把晒台打扫干净。

明天开始割豆子和高粱了,今天要把这里该收拾的收拾,该打扫的打扫。

昨天她英勇打野猪的事迹,已经传遍了整个榆树村,今天不管大人小孩每个人看到她都会问一句,“徐知青,野猪真是你打死的?”

大栓婶子家的建民,一大早就跑到她家问,“徐知青,你是怎么把野猪打死的,用的是哪个门派的功夫?能不能教教我,”

徐宁………

最后被她缠的没有办法了,就敷衍的对他说少林功夫。

建民又问她,“徐知青,那你能不能用手劈砖?会不会铁头功?那头野猪是不是你用一个手指头点死的。

徐宁………

这还能不能好好的聊天了?

徐安笑得差点在地上打滚。

她被问的烦了,就拉着个脸,眯着眼,看人都是斜着眼睛看。

再加上她那个比平头长不了多少的发型,活脱脱一个小刺头,更像能打死野猪的人了,这下耳根子总算清净了。

徐宁下工路上看到了徐安,和给他在一起割猪草的几个小孩。

围着他问,“徐安,建民说你姐会少林功夫是真的吗?那你会不会,你姐有没有教你,你姐还收不收徒弟。”

徐宁………

她心想,会不会等许多年以后,她已经没在榆树村了,榆树村还有她的传说。

徐宁走上前,对几个小孩说道,“我不收徒弟,这功夫是不能随意外传的。”

说完,就带着徐安回去了。

姐弟俩到家后,大眼对小眼,各自抱着肚子笑起来了。

徐宁又叮嘱徐安,“别说漏嘴,到时给那个大叔惹麻烦。”

徐安重重点头说道,“姐,我知道,我不会说的。”

徐宁煮饭,徐安去把晒的野菜翻了一下,两人刚吃完饭,就听到前面知青院吵吵闹闹的说话声。

姐弟俩都没管,洗了碗就去休息了,下午还要上工呢。

徐宁晚上下工后,就没有出去了,她打算蒸点馒头,明天开始秋收了,下工就晚了,要干到天黑才能回来。

徐安把晒干的野菜收起来,还不怎么干的就把它放在筐子里明天接着晒。

这段时间他们已经晒了三大口袋野菜了,加上这几天挖的还没晒干的,够几个人冬天吃了。

徐安问道,“姐,我们还挖野菜吗?”

徐宁说道,“ 不挖了,野菜都老了,秋收也没时间上山,等秋收完,山上的榛子松子也熟了。

到时我们多往山上跑几趟,多捡点山货,留着冬天吃,还要再砍点柴。”

她把徐安收好的野菜,放在他房间的柜子里,厨房里坛坛罐罐太多了,干菜这些都放到他那边。

徐安睡的这间屋子,比她的那间要大点,以后徐洋来的时候也能住下。

粮食就放到她睡的那屋,到时候可以往里面加些空间里的粮食。

徐宁晚上蒸了一锅馒头,一锅包子,包子是油渣干豆角包子,前几天熬油的油渣剩了一点。

她又从空间里装了一碗出来,空间里的油渣,还是穿越前熬的那十头猪,满满两盆。

她每次熬猪油的时候都会拿点出来掺到一起。

分的一块野猪肉用盐腌上,徐安说道,“姐,要不要给牛棚的大叔送点肉过去?”

徐宁说道,“先不送,牛棚里还有别人,不知道那人品性如何的时候不好贸然过去,万一再给恩人惹上麻烦,那我们就是恩将仇报了。”

徐安说道,“姐,七爷爷人挺好的,他们也是一个锅吃饭的,有一次我在小溪边摸鱼。

牛棚的那个阿姨从山上背了一捆柴下来,村里的懒汉要抢,被七爷爷拿着牛鞭给打跑了。”

徐宁想了想,说道,“那就先送点包子,馒头过去,”

说完就拿了十个包子,十个馒头装在篮子里,准备天黑了送过去。

两人是吃了晚饭去的,去的早了,怕碰上从山上下来的村民,和去打水的知青。

两人走到牛棚,徐宁对开门的七爷爷说道,“七爷爷,这是我蒸的馒头和包子,给你们送几个过来,”

说完往里面看了一眼。

昨天那个大叔身上沾了野猪的血回来,七爷爷已经知道了。

他没让二人进去,接过馒头和包子对姐弟俩说道,“谢谢徐知青和小安了,我们仨晚上还没吃饭呢,等一下都尝尝徐知青的手艺。”

她就明白了,七爷爷已经知道昨天山上发生的事情了。

从牛棚回来,她坐在炕上缝衣服,徐安在那里写字。

徐宁打算秋收后送他去读书,徐安下乡前已经读三年级了,这段时间补补习,正好秋收后上四年级。

原主下乡前也才上初一,不过徐宁不打算读书了,就在家里看看书,她反正有前世的基础。

这几年只要不把知识丢下,高考应该没问题,她缝好了一件,徐安已经回去睡了。

她拿在手里看了一下,还不错,套在身上试了一下,又长又大。

在原主的记忆里,原主的爸爸大概有一米七五左右,所以这件他穿上应该合适。

徐宁故意做的又大又肥,到时候里面穿上毛衣,再穿个厚棉衣,这件就穿在外面,又能当罩衣,脏了也好洗。

徐宁打算多做几件换着穿,到时候给那大叔也准备点衣服。

这样想着,又去把门锁上,去空间里翻她买的布料去了。

看看用哪一种适合做乞丐装,徐宁翻出来一匹被老鼠咬烂的深灰色的布,当时这种布她买了两匹。

那一匹放在最下面被老鼠咬烂了,老板拿出去丢了,徐宁装完货,看到门口那匹布,就顺手捡了放到车上了。

徐宁从空间拿出来先裁剪好,到时衣服做好后在破洞的地方再打上补丁。

想好了就开始做,先把布铺好,画好尺寸就开始裁。

连着裁了四件大人的,两件小孩的,才把布收起来,以后有时间的话就缝几针。

第二天早晨,等她醒来的时候,徐安已经把饭做好了,煮的大米粥,馏的包子,姐弟俩吃完饭就上工去了。

割稻子的时候,徐宁看到和李凤娇,林秋华在一起劳作的几人里,有一个穿着深红色上衣,扎着丸子头的姑娘。

她的丸子头扎的很蓬松,是后世很流行的扎法,应该就是女主林妙,现在没有人这样扎头发。

和几人在一起的还有两个面生的姑娘,一个剪的是现在很流行的学生头,另外一个扎了两个辫子。

徐宁心道,这次来的五个知青,应该是三个女的,两个男的。

秋收就这样在人们热情高涨的收获下接近尾声,最后一点玉米今天也全部收进仓了。

徐宁从刚开始累的直不起腰,躺在炕上就睡过去,到现在晚上还能拿起衣服缝几针。

徐安从秋收开始就把做饭的活接过去了,他的活也不轻松,每天打了猪草后,还要到地里去捡劳作后掉下的粮食。

前段时间刚刚长的一点肉,现在也掉下去了。

天气逐渐变冷,姐弟俩已经把下乡时从家里带来的薄棉衣穿上了。

今天下工早,姐弟俩打算去山上一趟,往大青山的路上,看到村里的人也都背着背篓往山上走,山里的榛子,松子,这些都已经熟了。

捡点这些冬天也好给孩子当个零嘴,也能省不少粮食,所以每年秋收后,大人孩子都背着背篓上山,姐弟俩走到牛棚门口往里看了一眼。

看到大叔夫妻俩在喂牛,秋收时俩人更辛苦,上工和大家一起干活,下工了还要喂牛,打扫牛棚,口粮也比别人少。

两人瘦的像个麻杆一样,去山上打柴和摘野菜,也要避开村里人。

更不要说采这些能当粮食吃的东西了,现在的人虽说都很淳朴,那是没有损害到他们的利益,现在的粮食多金贵呀,这些捡了可都是粮食。

其实榆树村包括整个前进大队都算是好的,听说有些地方白天干活,晚上还要学习和写检讨。

前进大队的大队长是部队上退下来的,不准搞那些名堂,只要干活就给工分。

姐弟俩到山上的时候,山上已经不少人了,两人找了个人少的地方。

放下背篓就开始捡,捡满了一背篓,徐宁看天还早,山上还到处都是人。

就让徐安接着捡,她先把这一背篓送回去。

等两人又各自背着一背篓回去的时候,山上基本上已经没啥人了,天也快要黑了。

走到山脚下,那大叔背了一个大背篓往山上走。

徐宁知道他是趁现在山上没啥人打算去捡一点。

徐宁看他准备往上山,连忙把背篓给他。

说道,“叔叔,这个给你,我今天采了很多,现在天都要黑了,上山太危险了。”

中年男人看了看姐弟俩笑着说道,“没事,你们快回去吧!”

说完就大步往山上走去。

姐弟俩看着往山上走去的背影,心里都很不是滋味。

连今天收获了三大筐松子和榛子,都没能让姐弟俩高兴起来。

回到家,她去做饭,徐安把从山上捡回来的几筐东西清理出来,明天拿到外面晒干再收起来。

饭后,徐宁又坐在炕上缝衣服,这些天她已经做了五件外面穿的罩衣。

还把徐莫的棉衣棉裤做好了,又从空间里拿出来四套棉衣棉裤,找了一点烂布,在上面贴了很多补丁。

打算爸妈来的时候一人一套,另外两套留着找机会给大叔夫妻两个。

鞋子她是真不会做,空间里有劳保鞋,单鞋和棉鞋都有,但现在不好往外拿。

徐宁打算等进城的时候拿几双出来,前几天她拿了棉花和布,请大栓婶子帮她和徐安各做两双棉鞋,给了她一小块布作为谢礼。

徐安在收拾今天从山上采的一点蘑菇,天气冷了,山上的蘑菇已经很少了。

不过前段时间他们采了很多都晒干放在柜子里了,门外响起敲门声。

姐弟俩对视一眼,他们自从搬过来住,就很少有人过来串门。

只有徐安的小伙伴建民,白天来玩过几次。

徐宁心想,现在来的应该是知青点的人,这里离村里有段距离,又靠近大青山,晚上村里没人会到这里来。

想到这里,徐宁问道,“谁呀?”

门外这时响起孙浩的声音,“徐知青,你睡了吗?我们想找你问点事。”

姐弟俩都出来了,看到是三个男知青就招呼他们进屋,因为地方小,没有堂屋,只有让他们坐在厨房里。

徐安拿了三个碗一人给倒了一碗水,三人是来打听盖房子的问题,他们三人想搬出来住。

孙浩说道,“今天听村长和会计说,过几天又有一批知青要来,现在知青院已经有十个人了,只有两间房。

到时候再来几个,不知道挤成什么样,虽说知青院的炕很大,能睡得下,但一个炕上躺七八个人,肯定休息不好。

我们三个就商量在知青院单独盖一间屋子出来,今天就是来问问你,你这个房子花了多少钱?”

三人没说的是何止是休息不好,就是吃饭也闹腾的很,再来几个更乱。

徐宁就把盖这个房子用了多少钱,和他们说了。

三人听了觉得能凑出来,问清楚了以后,就打算去村长那里问问。

葛洪斌问孙浩二人,“你说村长能答应吗?”

孙浩说道,“先去村长家问问再说吧。”

把几人送走,姐弟俩就把门锁好,坐在炕上说话。

徐安也问徐宁,“姐,你说村长让他们盖吗?”

徐宁笑道,“村长为什么不同意?过几天知青来了,人多住不下,他们自己不盖房子,村里也要想办法给他们找地方住。

前几年又出了知青借住到村民家里闹矛盾,闹到乡上的事情。

现在村民肯定不乐意知青住自己家里,那村里就要给知青盖房子。

盖房子村里就要花钱,如果知青要求自己盖,那村长当然乐意呀,”

徐安又说道,“那他们还干嘛自己花钱盖房子,等村里盖不就行了,”

徐宁就问他,“你觉得我们是现在好,还是在知青点的时候好,”

徐安说道,“当然是现在好,”

徐宁就告诉他,“因为这是我们自己花钱盖的房子,就是我们自己的,我们想让谁住就让谁住,想让谁来就让谁来。

不欢迎可以撵出去,但如果是村里盖的房子,就算心里再不乐意,那也只能听村里的安排。”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